24 / 04 / 03

隨筆|塔西佗陷阱國際化

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使館,幹掉了對方軍方高層,搞得伊朗發誓要報復以色列。如果兩方真開戰了,那麼我們離中東全面爆發衝突又近了一步。拋開意識形態的偏好,單從政治現實主義來考慮,也許這次中東亂局背後有另一種可能:

現在人們普遍認同的故事版本是:伊朗支持哈瑪斯、黎巴嫩真主黨和葉門胡塞武裝,以色列被這些子組織騷擾,不厭其煩,因此這一次的空襲就是一個擒賊先擒王的行動。但是這個故事版本合理性前提在於有充足的證據證明伊朗不僅是這些子組織的支持人,而且是這些恐怖襲擊的具體策劃人。從表面上看,既然伊朗是這些組織的幕後主人,那麼它也當然要為這些恐怖襲擊來負責。但是,子組織的幕後主人和策劃具體行動的執行人的核心利益是有著明顯不同的,因此他們的行為邏輯也是不同的。

伊朗發展這些子組織顯然是為了伊朗的國家利益考慮,但是這些子組織自身卻並不一定以伊朗的國家利益為自身行動的原則。外國勢力和本地反叛勢力往往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因此,這些子組織關心的是自己這個組織的生存與利益,他們為伊朗服務,僅僅是因為伊朗提供的資源能夠幫助他們完成他們的核心利益。所以,他們行動並不以伊朗利益為原則,而是以自身利益為原則。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有可能做出有利於自己,但卻不利於伊朗的行動。當然前提是,他們要巧妙地計算好這些行動,確保這些行動既能夠維護、提升自身實力,又不至於讓伊朗斷供。但既然這些行動不利於伊朗,伊朗為什麼不斷供呢?答案只可能是被綁架了。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來推演一下:伊朗發展這些子組織,目的是用他們來發動代理人戰爭。所以,只要戰爭可以源源不斷地打下去,那麼伊朗的資源就能持續不斷地流入這些子組織的手中。那麼作為這些子組織的實際控制人,如果想要不斷地提升國際影響力,多積攢一下資源,他們就應該把戰爭擴大。只有戰爭擴大,伊朗才會增加對他們的資源投入。如果伊朗和西方國家和好,他們也就失去了利用的價值,流入到他們手裡的資源也會大大減少。因此,無論伊朗與西方國家和好是否有利於伊朗的國家利益,這些子組織都萬萬不能讓他們和好,他們一旦和好,這些子組織就完蛋了。因此,當伊朗和西方敵對的時候,這些子組織擴大戰爭是有利於伊朗的;但是當伊朗需要和西方國家緩和關係是,這些子組織擴大戰爭就有害於伊朗的國家利益。

那麼伊朗需要和西方國家緩和關係嗎?我認為是需要的,這從兩點可以觀察出來。首先,當哈瑪斯恐襲以色列的時候,伊朗馬上和這次襲擊劃清界線,反覆說不是自己做的。我們一般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外交姿態,伊朗只是在撒謊而已,但我認為這很可能是真的。這一點或許能夠從第二點得到證實,前段時間伊朗的腹地被伊斯蘭國襲擊,這就說明伊朗的社會控制力已經薄弱到連腹地的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如果恐襲發生在邊境地區還好解釋,但是發生在核心地區,只能證明伊朗的社會控制力下降,所擁有的資源也在慢慢消失(比如極低的人口生育率)。因此,伊朗現在和西方國家全面開戰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畢竟他養了這麼多小組織,還不斷地給俄羅斯提供支持),所以,如果伊朗領導人是理性的,他們就不會指使哈瑪斯去惹以色列。

但是,為什麼哈瑪斯這麼幹了,伊朗卻沒有斷供。這種主動擴大事態的行為還得到了胡塞武裝和黎巴嫩真主黨的模仿?這是因為伊朗的領導人並不是理性的,他們也是意識形態政治病毒的受害人(或者是受益人,畢竟伊朗的毛拉政權本質是一個換皮的列寧黨國體制)。既然他們的官方意識形態是反美反猶的,當他們的小弟借用這些口號來做了不利於他們利益的行動時,他們就不能表示反對,不然既沒有辦法和國內的激進派交代,西方國家也不會相信。更為理性的政治官僚能做的只是努力保持中立,口頭上說這件事與我們沒有關係,希望這些子組織能早點停手。但是這些理性官僚會受到國際社會、本土激進派的雙重壓力,他們最不希望戰爭擴大化,但是外國人認為他們是恐怖份子,本國人認為他們是親西方的叛徒,裏外不是人的政治現實主義者很容易就會繳械投降的。

分析到這裡,我們就能得到另一個故事版本,伊朗支持的子組織為了鞏固自身實力,多爭取來自伊朗的資源,於是就努力將局部戰爭擴大,先是哈瑪斯,緊接著是真主黨和胡塞武裝。伊朗處於意識形態上的顧慮,既不能處罰這些子組織,也努力不直接牽扯進去。但是,以色列沒有看清這一點,而是主動打到了伊朗頭上。伊朗使館被炸,導致政治現實主義者徹底破產,他們盡一切努力遏止伊朗主動攪進戰爭的努力功虧一簣,伊斯蘭激進勢力一定要血債血償,戰爭進一步擴大話,中東戰爭全面擴大。

中國學者從塔西佗的著作中總結出「塔西佗陷阱」,它的大致意思就是說,當公共權威失去信譽之後,無論它幹什麼都會引起人們的厭惡;無論說什麼好話,做怎樣的解釋,人們也都不會相信。這個原則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也是適用的。當一個被普遍認為是邪惡政權或者是流氓政權的時候,無論他們幹什麼、說什麼,人們也不會相信;無論他們沒幹什麼,沒說什麼,人們也會認為是他們做的,他們說的。

放到伊朗的這個故事裡,伊朗可能並沒有指使哈瑪斯襲擊以色列,但是因為伊朗是哈瑪斯的背後支持者,以及伊朗一直以來的惡名,人們並不相信伊朗的無辜,而是一致把矛頭指向伊朗,最終導致伊朗無論如何還是被拖下水。在這個故事版本中,西方國家和伊朗雙輸,因為他們之間的全面衝突對兩方都是不利的,但是哈瑪斯等子組織卻成為最後贏家,因為既然已經開始了全面衝突,這些代理人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舉兩個我們或許會有切身體會的例子:1958年赫魯曉夫訪華,在他離開中國之後,北京馬上就炮擊了金門。國際社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蘇聯的意思,因此迫於蘇聯的實力,並沒有干涉這次行動。這次行動中,蘇聯的國際形象進一步惡化,盟軍沒有干涉雖然沒有損失什麼,但是也沒有贏得什麼,唯有中國成為了最後贏家。從政治現實主義的角度講,炮擊金門對蘇聯有利嗎?沒有。但是處於和以上分析基本相同的邏輯,蘇聯只能打碎牙往肚子裡咽。這是一個典型的子組織綁架外國主人,以主人的肉身為代價,擴張自身實力的例子。

另一個例子還沒有歷史的定論,我們敬愛的莉可醬同志英年早逝,無論是不是他幹的,但是人們普遍都認為他老人家脫不了干係。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之後,無論到底說沒說過,做沒做過已經不重要了,屎盆子總會扣上來的,這就叫,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但是十分可悲的是,普通民眾,包括你我,都是這些代價的一部分。

Powered by Gridea